省人大代表、安石集團董事長梁石安。
紅網(wǎng)時刻記者 楊艷 攝影 李兵 長沙報道
每每看到“一個都不能少”的新聞,省人大代表梁石安都會心里一緊。鄉(xiāng)村教師的堅守、孩子的努力,讓他心生感動,但也讓他開始思考堅守之外的其他可能。
從小山村走出來的梁石安,一直將母校的發(fā)展、家鄉(xiāng)的教育牽掛于心。其牽頭發(fā)起的漣源石馬山鎮(zhèn)青煙中學“獎教勵學項目”成為了一張遠近聞名的名片。
然而,當他想捐助兒時就讀的日升小學時,卻遇到了不少困難。
“隨著城鎮(zhèn)化、易地扶貧搬遷等的深入進行及教育意識的提升,一部分山區(qū)孩子近年來紛紛跟著進城入鎮(zhèn),在這樣的背景下,一些鄉(xiāng)村小學出現(xiàn)了生源減少甚至斷檔的情況,光資金捐助難以解決內在問題。”梁石安說。
梁石安在漣源作了相關調研。數(shù)據(jù)顯示,在漣源,100人以下的學校有160所,10人以下班級達380個,10人以下班級的教師有633人。一個老師教3—5個學生的情況很普遍,甚至還有一班級只有1個學生的情況。
比如,石橋小學前幾年投了200多萬建成標準化學校,目前只剩17個學生5個老師;又如,小沖小學只有18學生5老師;再如,扶珂小學,9個老師6個班,35個學生……
“社會各界越來越關心鄉(xiāng)村小學的硬件設施,在以上這些學校里,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廚房、大小食堂、多媒體室、運動場所都有,但就是生源跟不上。”梁石安很擔憂,學生越少,師資成本越大,同時,還有教學維修養(yǎng)護成本、公用經費成本。不僅如此,一個教師教三五個學生甚至一個學生,學生學習氛圍不夠,教師難以組織教研教學活動,很難獲得成就感,自身的價值便難以得到實現(xiàn)。
“解決小班額問題已迫在眉睫,因為這是對教師資源和教育經費的極大浪費?!绷菏舱f,長期以來,分布在廣大農村的村級小學,一方面規(guī)模小、條件差、辦學質量低,另一方面又可以方便農村孩子就近入學,撤留之間常陷兩難。他建議,教育部門站在全省的角度進行全面、科學的調研,對人數(shù)太少的學校適度撤并或暫停辦學,同時,加大片區(qū)寄宿制學校建設力度,打造高質量集約型學校。
而為了解決孩子們上學路程變遠之憂,可以考慮打造一支規(guī)范的校車隊伍,確保孩子們的上學之路更加安全順暢。
“這樣能大幅度節(jié)約教師資源和教育經費,還能集中力量培養(yǎng)出更多品學兼優(yōu)的學生,增加教師積極性與成就感,最終,讓一個都不能少,變成個個都更好?!绷菏舱f。
來源:紅網(wǎng)
作者:楊艷 李兵
編輯:馬麗紅
本文為湖南人大網(wǎng)原創(chuàng)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