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一道av中文字幕-黄色3级网站在线观看-激情一区二区三区高清-大香蕉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湖南人大網>人大文苑>文字之窗>正文

繼承傳統 弘揚德行--東安人大機關開展“八德”教育主題活動

來源:東安縣人大 作者:唐明登 編輯:redcloud 2016-07-23 20:01:00
湖南人大微信
公眾號二維碼
—分享—
    2014年東安縣委做出關于打造東安“中國德文化之鄉(xiāng)”的重大決策,為響應縣委號召,切實加強人大機關德文化建設,提升人大機關干部隊伍整體素質,努力推進“五個東安”建設,結合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東安縣人大常委會機關開展了以“忠孝公廉、誠和友儉”為主要內容的“八德”教育主題活動。做為一名人大機關干部,我認為通過開展“八德”教育主題活動,將有三個方面的收獲:第一可以幫助我們普及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知識;第二方便我們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中為人為官的智慧和思想;第三將為我們黨員領導干部“為民、務實、廉潔”執(zhí)政提供很強的借鑒和啟迪作用。
    中國傳統文化中儒家思想是核心,它是中國封建社會二千多年來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和指導思想,它對中國人文化特征的形成起著深刻而久遠的影響,其中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是:注重道德修養(yǎng),注重為人的德行。儒家思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體現以人為本,強調集體主義,講究絕對服從,遵守倫理道德,注重教化作用,蘊含了許多為人處世的道理和規(guī)范,并從個人修為上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做為一個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民族,必然適應儒家思想所推崇的德行,并從中吸取一些為人為官的思想精華,這正是我要討論的話題。經過整理歸納總結了以下內容:
    一、為官先為人,做人先修身,修身德行為先
    中國文化講天地之信人為貴,人和動物禽獸相比最珍貴最寶貴的貴在那里?貴在人是有道德良知的動物。旬子說:“人之所以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無毛也,以其有辯也。”意思是說人之所以謂人,不是因為人有兩只腳,身上沒有毛,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人有道德良知,有羞恥感有尊嚴有愛心有善心。孟子說:“人之異于禽獸者,幾希。”幾希就是一點,這一點是什么?是人有側癮之心、有是非之心、有羞惡之心、有慈善之心,你有了這“四心”,你就是人,你就是高貴的尊貴的,你沒有這“四心”,你就是禽獸。中國的文化不管儒家道家佛教都在追求讓一個人從呱呱墜地那天開始,經過父母的教化,經過后天的學習,經過社會環(huán)境的熏染,讓他變成一個君子,一個有德行的人,這是中國文化的目的。中國古代的知識分子和官員所追求的目標: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及天下,把自己培養(yǎng)成一個有德行的人,追求君子人格、道德人格、理想人格。德乃為政之本,為官者要追求人格的完善而不是物質的享受,我們古代把“修身正己作為為政之本、治國之要。”王安石說:“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為政于天下。”
    縱觀古今,中國文化從西周以來,就是德乃為人為官的根本,重視人倫道德,所以千百年來,咱們中國人文化中流淌的是一種道德的血液,注重德行。
    二、孝為德之本,百善孝為先,忠臣出于孝子
    中國文化中把孝放在一個首位,百善孝為先,教民親愛莫善于孝,孝為人倫道德的基石。孝:上面一個老下面一個子,就是父子的血緣關系。曾國藩說:“讀盡天下書無非一個孝字。”梁漱溟說:“中國文化就是一個孝的文化,以孝治天下。”為什么孝敬父母?儒家有:《孝經》、《百孝經》、《勸孝良言》,佛教有:《父母恩重難報經》。大家耳熟能詳的話:“老母一百歲,常念八十兒;慈母愛子,非為報也;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因為父母親對兒女的養(yǎng)育之恩比天高比地厚,他是一種無私的愛本能的愛,所以當父母漸漸老去的時候,兒女長大成人,孝敬父母就是天經地義的本份沒有價線可講。儒家思想說孝敬父母不能等,敬孝要及時,當下敬孝,不要等到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的那一天發(fā)生。要厚養(yǎng)薄葬,活著的時候要善待關愛父母親,而不要等到死了以后才去做這些事情,人老我不敬,我老誰敬我,敬孝及時敬孝不能等。
    談孝,首先要搞清楚怎樣做才是孝?是不是滿足了父母的衣食住行就是孝?中國文化提倡孝是精神情感的要大于物質的。孔夫子說:“孝就是你對待父母的態(tài)度,色難!不敬何以別乎。”中國文化把孝分為三個層次:大孝尊親。孟子說:“孝之極莫大于尊親”做為兒女要讓父母親精神愉悅。兒女在外建功立業(yè),立身揚名,行道天下,不做違法亂紀的事情,讓父母感到驕傲自豪,讓周圍鄰里敬佩你的父母,對兒女來說這就是大孝。其次不辱。弟子規(guī):“身有傷,衣親憂,德有傷,衣親辱。”俗話講:“兒行千里母當憂,為官莫過母當憂。”就是做兒女,在外不能做違法亂紀的事情,不能讓你的父母蒙羞。其下能養(yǎng)。治國之道,必先富民,衣食足知榮辱,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如果父母有錯,兒女要指出來,不指出來就是不孝,你把父母陷于不仁不義之中,最基本的一點你要能養(yǎng)活爹娘。另外,做兒女還要知道父母的年齡,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一則以喜,一則一懼。還要善待自己的身體,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兄弟姐妹和睦相處,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中國古代文化講:家國天下事。這里的國就是家,家就是國,家國是一體的,具有同構性,人們常講的一句話:忠臣出于孝子之家。由此可見,孝乃助德固德之本。 
    三、為人慎為先,為官清慎勤,時時注意“十慎”
    儒家思想為中國人提供了基本的價值觀、人生態(tài)度和人生價值:剛鍵有為,寬容和諧,中庸之道。具體表現為人慎為先,為官清慎勤,要注意“十慎”:
    1、慎獨。自己獨處的時候能否守住道德底線的問題,能慎獨,則內省不疚,可以對天地質鬼神,這需要有很深的定律。漢代揚震號稱“四知先生”:天知神知你知我知。劉少奇講:“慎獨,就是你能去做壞事而不去做壞事。”
    2、慎微小。謹小慎微,禍患常積于忽微,不矜細行,終累大德,千里之堤,潰于蟻穴,小洞不補大洞吃苦,小節(jié)決定了為官者的成敗,決定了人生的成敗。
    3、慎欲。這里的欲主要是指貪欲,合理的利益合理的欲望是我們社會進步的需要,如果超出了范圍它就變成了貪欲,它就像藩多拉的盒子一樣,像洪水猛獸魔鬼一樣吞食我們。貪如火不滅者自焚,欲如水不遏者自溺;貪欲無度牢獄自度;為君貪必喪其國,為臣貪必喪其身;高飛之鳥死于貪,深潭之魚亡于餌。人不可放縱自己的欲望,傲不可長,欲不可縱,智不可滿,樂不可極,樂極生悲,這是人生的哲理和智慧。應該欲而不貪,見利思義,以義制利,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孟子說:“以珠玉為寶的人,必定殃及自身。”老子說:“貪的無厭,禍莫過于大于不知足。”儒家講:“節(jié)欲,寡欲。”孟子說:“養(yǎng)心莫善于寡欲。”
    4、慎權。官者,管也,什么是官?擁有公共權力去管理他人的人就是官。法國大思想家孟德斯鳩說:“一切擁有權力的人都會濫用權力。”權力能夠使人高尚,也容易使人墜落,權力可以成就一個人,也可以毀滅一個人?,F在的腐敗案件的發(fā)生,就是權力沒有受到制約和約束,還有制度的缺失,還有人性的弱點,人性的貪欲,濫用職權造成了腐敗。為官要過好權力關,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5、慎交友。論語中孔子說:“益者三友,損者三友。”益者:正直的人,誠信的人,知識廣博的人這三類人交朋友,是有益的。損者:諂媚逢迎,見風使舵,陽奉陰違,當面一套背后一套,花言巧語,能說會道。要交君子,君子之交,淡如水,要交正友、會友、密友,他不是建立在功利基礎之上的。不要去交小人之交,他有很強的功利性,以勢交者,勢盡則疏;以利交者,利盡則散。這里的朋友是有共同志向的,而不是建立在功利基礎上的。古人提供了交友的原則:君子先擇而后交,則無憂;小人先效而后擇,則多怨。曾國潘說:“一生之成敗,皆關乎朋友之賢否,不可不慎。”要凈化自己的交友圈子,要擇善而交不能濫交。
    6、慎嗜好。個人嗜好問題,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下必投其所好。上行下效,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人生的嗜好就是兩個,錢和色。錢色名利,小則傷身,大則亡命,慎之又慎。
    7、慎言。言行問題,言行一致,言必行,行必果,知行合一,與其做而論道不如起而行之,不能心是口非。
    8、慎始終。就是說:慎始不易,慎終更難,要做到終是很難的。要做到像鄭板橋那樣,宦海歸來,兩手空,視清白如生命,不負蒼天不負民。像胡守安那樣,清風兩袖去朝天,不帶江南一寸綿,檢點行囊一擔輕,京華望去幾多程。
    9、慎親。親,親人,古代有宦官干政,外戚干政,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防止親人和身邊工作人員利用你這棵大樹,去做壞事。
    10、慎平。謹慎坦途翻車,注意平實,平常也要謹慎,別出問題?!】偟囊稽c,為人為官,慎為先,一著不慎,滿盤皆輸。一失足成千古恨,回頭也是百年人。
    四、心常存敬畏,知恥而后勇,廉潔才能奉公
    君子之心常存敬畏,敬畏:敬重和畏懼,其實就是害怕??鬃诱f:“君子有三畏:畏天命(天命不存在看不見摸不著但你可以不相信它但你要敬畏它),畏大人(大人:道德高尚的人),畏圣人之言(圣人的話代表一種人生的哲理)。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李世民做了皇帝說:“上敬畏天,下敬畏老百姓。”貞觀之治,是他憂患意識,勵精圖治出來的。方孝孺說:“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規(guī),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鄧小平在六十年代說:“共產黨人做任何事要有所怕,有所畏,不能無所不畏。”人只能夠認識利用自然規(guī)律為我們人類服務,人能勝天嗎?與大自然相比,人太渺小了,要敬畏自然、敬畏神靈、敬畏祖先、敬畏道德、敬畏法律、敬畏老百姓、敬畏手中的權力等等這一切我們都應該敬畏。朱元璋說:“敬畏法律者最快樂。”心存敬畏感才不敢胡做非為。
    知恥而后勇。行進有恥的問題,清廉的官員是源于知恥。恥就是要臉面的問題,為官者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對自己的不良行為要有知恥之心。孟子說:“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歐陽修:“廉恥,士君子之大節(jié)。”人有了知恥之心才可以不為,五刑不如一恥。龔子珍:“士皆知有恥,則國家永無恥,士不知恥,為國之大恥。”一個官員和知識分子如果有了羞恥心是這個國家的福份,如果寡廉鮮恥,括不知恥,將是這個國家的悲哀。如果官員沒有了羞恥心,他就會是否癲倒,就會混淆是否,就會指鹿為馬,就會傷天害理干出違背人倫的事情出來,就會無所不用其極,因為知恥者有所不為,不知恥者無所不為,喚起官員的恥感文化非常有必要。
    廉潔才能奉公。廉潔:廉就是不取不義之財就是廉,潔就是不受到污染就是潔。廉潔關乎一個官員公正執(zhí)法、公正為政的一個品格。三十六字官箴最后一句是:“公生明,廉生威”廉了就不怒而自威,廉潔是一個非常高的品格。廉潔也有真假之分,不能聽其言,信其行,更要聽其言,觀其行。為官者要做到信念堅定,廉潔奉公,潔身自好。與廉潔相關的一個是儉樸,廉潔與儉樸其實是一雙孿生兄弟。諸葛亮講:“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志遠。”儉不但可以養(yǎng)德還可以助廉,真正廉潔的往往過的非常儉樸的生活。古代有很多廉潔又儉樸的為官者,如明朝的于謙:“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別人話短長。”清朝于成龍:“守身如玉,廉潔從政,心悅巨服。”清朝張伯行:“一絲一毫我之名節(jié),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寬一分,民受賜不止一分;取一文,我為人不值一文。”如何做到既廉潔又儉樸,需要把廉和儉結合起來,要講究義利之辯,宋朝官箴講:“官員量入為出,俯仰無愧于天地,褒貶自有春秋。”廉潔是一種幸福,能夠廉潔是一種非常高的政治智慧。中國古代文化中有許多哲理警言,如儒家思想講:“莫伸手,伸手必被捉,心莫貪,貪心必起禍;”老子說:“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周易講:“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老天有眼識善惡,天堂地獄一念間,多行不義必自斃;道教有本勸善書《太上感應篇》:“禍福無門,為人自招,善惡之報,如影隨行,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時候一到,立馬就報,近報自身,遠報兒孫。”這些都值的我們引以為戒。(責任編輯:劉舒尹)

來源:東安縣人大

作者:唐明登

編輯:redcloud